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面对全球严峻生态环境问题,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彰显出中国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维。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工作者,应义不容辞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
人类历史是一部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它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即鱼猎文明时期,人类只是被动适应自然,对自然界没有实质性破坏和威胁,并处处受自然界的束缚,形成了原始的文明意识,此间历时约百万年。随着农业的诞生,特别是铁器生产工具的出现,人们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适应自然,而出现了农业文明,此间历时一万余年。在这一时期,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主动挑起了对地球的挑战,开始了自觉和不自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因而自然界也开始对人类的报复,自然灾害增多。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新纪元。近100多年来,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空前未有的程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超过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森林锐减、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物种灭绝等等,人类遭到了大自然更大的报复。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掀起了绿色运动,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的世界环境大会,八十年代的生态农业、生态工程涌现,都为生态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实践基础,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及时总结了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及时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伟大创举,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发展和子孙后代作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工作者应很好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发挥智慧和才智,为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报告中,在回顾十六大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时,同时也毫不回避我国当前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指出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八大问题。党中央把经济稳步的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一矛盾作为明显问题放在首位,说明中央对此予以极大关注和重视。“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虽然仅八个字,但却包含着资源环境的很多方面,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矿山、森林、草原、大气等等的生态环境的每个方面,有些环境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其根本原因是在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协调与资源环境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方式,在低技术组合基础上靠资金、劳力的大量投入,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高污染实现经济迅速增加。据中国消息报2004年3月28日报道,2003年我国GDP达到11.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1%但消耗能源和主要原材料增幅超过GDP上涨的速度。2003年我国消耗全球总产量30%能源和原材料,创造GDP仅佔世界4%。如果按每1美元生产总值耗能计算,我国是发达国家4-5倍。目前每万美元GDP水耗美国514m
。07年我国GDP能耗下降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高出很多。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的1/3,森林资源为1/6,水资源为1/4,矿产资源为1/2。尽管这样,近几年来我国能源消耗急剧增长,200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达到42.9%,预计2010年将达到50%,2007年1-6月进口成品油7333万吨,费用达409亿美元。由于我国城市化过热,近20年我国土地资源浪费惊人。我国一位知名中科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在接受中科院网站记者正常采访时指出,我国目前有48个城市都在争相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而真正能进入世界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只有2-3个,香港是当然一个,上海还正在建设。该院士称这为“冒进式”城市化。由于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就盲目扩大城市范围,建大马路,建大广场,建大学城,区区有工业园,开发区,占用了千陌良田。1996年我国可耕地面积为21亿亩,至2005年降至18.27亿亩,已到警戒红线,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失地、失业、大量拥入城市,造成城市就业、教育、供水、供电、住房、医疗卫生一系列困难使城市也面临巨大的环境和生态压力。至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6亿,城镇化率为42.9%,城镇化率从20%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德国100年,美国40年我国花了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城市人口将达到9亿以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再有5亿人口陆续转入城市,需再建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500座。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创造就业岗位比其它国家高出5-10倍。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膨胀的压力,资源的浪费与耗竭等等,凡此种种。所以党中央在报告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创举是十分英明伟大的,是防止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是维系子孙万代千秋伟业的伟大创举。
面对我国当前与态文明不和谐的种种问题,生态工作者应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历史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们国家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其核心是谋求人与环境和谐,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但是建设生态文明,决不是人类消极回归大自然,而是人类积极的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消极地无所作为。所以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才能有足够的经济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宏观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模式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观念向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同时遵循生态学的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区域分异等根本原则,在参与制定和实践全国、区域和地方的建设、发展规划,建设项目评价、评审等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按客观规律办事,不作违心,迎合甚至违反科学发展观和有损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事,对违轨的事和人予以制止和说服。
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手段。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研究开发生态技术,开发新能源,开发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等等。使生态产业和技术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作用,这也是生态工作者发挥专业特长的广阔天地,生态工作者任重道远,前途无量。
践行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的历史性的战略任务。作为生态工作者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积极宣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著名生态地植物家刘慎谔教授针对我国东北林区的“拔大毛”、“剃光头”对森林的滥砍滥伐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曾气愤的说,这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现在我国此现状虽然不多了,但当前污染物乱排乱放;违规占用耕地,不按规划任意扩大城市;乱扑乱杀珍稀濒危物种;在自然保护区乱建楼堂馆所,只开发欠保护的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和大吃大喝不文明消费行为依然存在。这不能不使我们忧心忡忡。我国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我们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为了子孙后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中国变成全球上引导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