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国,男、汉族,党员,出生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六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空降兵部队政治处从事新闻报道宣传工作。字鲁人,号万柳堂,又号万柳居士,师承清华大学美术院教授陈荣。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法大家,现为中国(香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艺术顾问,中国书画鉴定师,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理事,中国百家文化网艺术展览馆副馆长,画圣吴道子艺术研究院书画师,先后研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名家高研班。
摘要:清代石涛曾云“笔墨当随时代”。时人在书画的创作上所体现的精神都有所处的时代风貌蕴含其中,书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就是一个时代特征的显现。这一现象推及到甲骨文中亦是如此。通过对已出土的甲骨文字进行观察比较,显而易见其各个时期的文字风格是不统一的。本文以殷商时代背景为出发点,通过其时代风貌与甲骨文风格的内在关联,为甲骨文的风格变化找出实际依据,并以此思考在当今百花争鸣的时代里书法创作风貌是否也会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
殷商时期甲骨文盛行,号称“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按十项标准将甲骨文划分为五个时期,并将各期甲骨书法特点概括为:第一时期雄伟,第二时期谨饬,第三时期颓废,第四时期劲峭,第五时期严整。由于甲骨文时代过于久远,发掘时间也相对较晚,在流传过程中也有缺失,加之如今的书家在书法创作中,甲骨文的创作数量也远远小于像楷书和隶书这样的书体,尤其是行书。因此,目前在甲骨文风格的研究还有很多发掘的空间。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已经成系统的文化载体,主要出现于殷商时期。殷商衰败后,周王朝兴起,此文字还陆续沿用了许久。它因近代学者王懿荣的关注与相关著作问世而引起世人瞩目。一般认为,甲骨文的发源地为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据考证,甲骨文是殷商之时遗留下来的文字,是以龟甲和兽骨为载体,进行书写刊刻的。内容多为商王占卜的记录,因此又称“卜辞”。甲甲骨文不仅继承了原始的契刻符号,又开启了之后的金文,在汉字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书刻甲骨文之前都会进行占卜,并把甲骨经过一系列的整治,之后再在其相对较平的甲骨背面进行钻凿,行成一个个小圆孔,将之灼烤,由于受热不均会产生裂纹,贞人(占卜的人)再根据兆文(烧制时产生的裂纹)进行贞判,将卜辞延着兆文的方向进行写刻。因为龟甲纹路多为竖向排列,所以其文字的书写方向大多为竖向,这与后来的大部分书法作品的竖向书写方式也是密不可分的。甲骨文的书写方法不是单一的,如“以刀代笔”、“以笔代刀”、书先刻后和刻先书后等。刀法也是繁多的:单刀、双刀、复刀等,不一而足。也有刻出之后再上色,或是直接朱写上去的。甲骨文字不单单是写,也是书与刻的配合,为后世的书体规范也作了充分的铺垫。骨文以单刀契刻为多,方折笔多,圆转笔少,纵有行,横无列,错落有致。就风格而言,有的雄浑,有的率意,有的工整,有的空灵。商朝晚期甲骨文有双刀刻者与早期金文衔接,代表作有《宰丰骨》等。
在商王朝的270多年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书刻甲骨文的工具也在不断地在针对刊刻的便捷而进行改变,贞人的刊刻方式、技巧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段,甲骨文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在其《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中,按照卜辞中“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等十个个标准,将甲骨文的发展划分为了五个时期。董氏划分的依据很大一部分是参考着不同时代的不同的贞人特征。因为贞人不仅仅只是负责契刻,并且还是帝王身边的侍官,同时承担着“书法家”、“文人”的角色,董氏将贞人作为分期参考标准的方式,也为后来书界所认同。这五个不同时期分别为:
从董作宾著作来看,甲骨文发展的第一时期是盘庚到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32年至前1273年。根据已出土甲骨的内容,大概能判断出这一时期的贞人有“争”、“永”、“宾”、“亘”等100余位,这些贞人都是分布在武丁之时。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给人的整体感觉大多都气势宏大,笔画既有直线也有曲线,以直线居多。这一期间的代表作为《牛胛骨卜辞》,出土于河南安阳的一个小村里。材质光滑如冰,其字先进行契刻,再涂朱丹。体式上给人一种雄强的感觉,毫无浑浊的感觉。在章法上看,其排列方式是从左到右,其字排列错落,浑然天成,其最大的字大小有别的字的两倍,可称之为无价之宝。
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后,政事亲力亲为,深入百姓“承汝俾汝,惟喜康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商王朝开始中兴,这一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武丁继位之,放权于冢宰,自己隐退三年,暗中观察国家的发展,之后武丁回归,任用贤臣,将商朝发展的很好。
纵观这一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百姓和谐,风调雨。而时甲骨文的整体感觉也是偏于和谐的,线条不温不火,相对来说入规入距,整体气息端庄,感觉稳重。此时的艺术风貌与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是相符的。
董作宾断代的第二时期,是祖庚到祖甲这一时间段。根据《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记载,时期著名贞人主要有“出”、“旅”、“大”、行”、“兄”、“喜”、“逐”、“荷”、“尹”等。这一时期在甲骨文的风格上继承和发展上一期的刻字特点,每个字都排列的整齐,其字相对独立,仿佛都有各自的界格,入规入距,并且整体感觉比较秀气,空灵有余。当时在坚硬的龟甲上还能刻出规整的文字,可见当时高超的刊刻技术。
祖庚一直延续着之前的安定治理,他去世之后,其弟祖甲继承王位,延续之前的礼治风范。为更好地了解百姓所想,祖甲曾深入民间一段时期,深切了解百姓生活疾苦。继承王位之后,他修改《汤刑》,限制贵族阶级对人民的欺压掠夺。这引起了贵族阶级的不满,成为内部矛盾激化的开始。随着矛盾的逐渐加剧,国家也慢慢变得不稳定,
根据已有文献能够准确的看出,这一时期的祭祀系统已经相当完善,法度严谨,当时的甲骨文也是方严整饬线条均匀的,章法严谨,字距均匀。但一些国家内部的矛盾,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当时的文化发展,所以整体感觉写刻技术虽然不断娴熟,但是却有失之前的豪放,并且也是不够创新的。这样的甲骨文字风格或多或少会受当时有衰落迹象的时代风貌的影响。这种有失豪放风格的甲骨风格可以说与当时的国家内部矛盾逐渐加重,国家整体动荡不无关联。
廪辛到康丁这一阶段是第三时期。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的贞人有“宁”、“蓬”、“彭”、“狄”、“口”、“显”、“教”等。他们有些人在上一时期就是从事刊刻卜辞工作的,所以有着贞人交替的这样一个过程,书风上也就有了一个继承的趋势。但同时由于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因此会有草率的感觉,刻写的认真程度也不及之前,虽然有的作品细腻,但仍有不够严谨的缺陷存在。
康丁时期,商王朝的衰败不断加深,国家的内部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加之不断对周围的民族部落进行征战,大肆的掠夺周围的土地,为之后的商朝灭亡埋下了隐患。康丁晚年信奉巫教,致使巫教势力不断增大,更添了对王权的威胁。这一时期的商朝时有战乱,民生问题突出。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状态,带来了一些书风的自由化。董氏认为“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是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且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该期书风自由开放,灵活变动,横斜率直,圆曲弯捲,随意所适。因为不安定的社会,所以当时对文化的束缚并不强,所以给人一种开放和法度自由的感觉。并且整体的章法也是不像之前的规整,但艺术性较之前来说增强了,率性自然。
劲峭期是对这一时期的一个形象的概述,它具体指武乙、文丁时代。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甲骨发现,出现了贞人不署名的现象。这一时期已知的贞人有“卤”、“取”、“我”等人。劲峭期里,其字多方整,书风古拙,笔画方拙,颇有丝秦诏版的感觉,有力劲苍茫之感,其笔画粗细对比较大,因势赋形,章法随意却韵味十足。这一时间段的贞人的部分作品娟秀,方圆兼备,浑然天成,运用自如,自然生动。可见当时的贞人用刀技术已逐渐成熟。
武丁在位时期,一直勤勤恳恳治理国家,关注民生,心系百姓,得到贤良之人辅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发展,繁荣昌盛,世称“武丁盛世”。当时的甲骨文重现了大字,多挺拔劲峭,富有气势,整体感觉雄厚,镌刻是大刀破斧,线条粗狂,颇有丝游牧民族气息。“武丁盛世”时期社会安定,其甲骨文风格与之前的盘庚盛世是有相同地方的,都会显示出一种盛大的气象。当时虽有征战,但对国家的消极影响甚微,而且经常是大胜归来,所以当时的甲骨文字也有一种宽博之气,给人以奔放之感。
严整期是帝乙到帝辛这一时间段。这一时间段著名的贞人有“立”、“泳”、“黄”等人。这一时间段出土的甲骨为数不多。细观这一时期的甲骨文字,显而易见这一时期的风格有回归前几期的感觉。字与字,行与行,段与段之间都给人一种方整的感觉,娟秀轻盈。这一时期的甲骨文字形较大,多以大字为主,在刀的运用上更显得酣畅淋漓大有豪放之气,已经有了一些金文之意。
帝乙继承王位之后,努力缓和国家矛盾。之后帝辛继位,重视农业发展,国力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同时,帝辛也将领土扩大到今天的福建沿海一带,这也间接的扩大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
帝乙到帝辛这一段时期,总体来说国力较为强盛,对内管理井然有序,法度严谨。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的书风给人也是这种感觉,排列整齐,控制严格,都会遵循严格的法度,并且在镌刻的时候,也注意刀刻感,契刻感浓厚。与前几期相比较更为工整,字内空间匀称,其字也愈加精细。这一时期的甲骨风格就像这一时期的管理制度一样,法度严谨,入规入距。
随着对甲骨文研究的关注度不断加深,现在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尝试着用毛笔(也不乏镌刻)来书写甲骨文。作为一个多元化社会,如同前面所讲殷商时代风貌影响甲骨文的风格一样,甲骨文书法创作也是多元的。有人也在龟壳上进行刊刻,有的则是以笔代刀,在甲骨形状的纸上,仿照古时候甲骨文的章法进行书写。在书写甲骨文之时大多都是注重线条的质感,很多书家也融入西方美学的审美思想,在空间上、布白上粗细对比上做出一些形式,很多新颖的想法都会表现在甲骨文的创作之上了,已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文字外形了。
黄庭坚曾经说过,“读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如果要创作一幅好的甲骨文作品,应广揽圣哲之学,这样写出的作品就会有可贵之处。甲骨卜辞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也充分表明,它不是仅仅靠单个人就能形成的产物,而是跟随时代由人民共同创作产生的结果。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我们该具有判断力,从各种信息发现珍贵的财富,以发扬到书法的创作中。如同早期的殷商甲骨文风格与时代的面貌一致,想果要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就应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精神,并加强自身的学识,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甲骨文的发展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将之传承和发扬也是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3.董作宾.殷历谱[M].四川:巴蜀书社,20094.唐兰.殷墟文字记 [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5.马如森. 殷墟甲骨学:带你走进甲骨文的世界[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7.丛文俊.中国书法史七卷本[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