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贺勇曹继炜的报道,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甘肃省与青海省交界地带的动人故事。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牧民宝克身在黄草沟村,却通过“借牧”这一创新模式,从相邻的杨坊村获取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他表示,“家里一共400只羊,这是我第三年来杨坊村借牧了。”这并非单纯的牧草租赁,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理念的结合。
宝克的“借牧”模式,成为许多牧民的新选择。由于自己家乡的草场资源逐渐逼仄,宝克选择跨越省界,将羊群迁到杨坊村,让它们吃上富足的秸秆。他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个体的聪明才智,更是一个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生态保护的理念在广大牧民心中扎根生根。祁连县位于祁连山南麓,这里冰川雪水滋养着丰厚的森林与草原,雪豹、野牦牛和白唇鹿等珍稀动物在此栖息,另一方面,也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这里的ECO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然而,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牛羊的繁育与出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秋冬时节牲畜集中产仔,而此时正是草原枯草的重要时节。许多牧民们常常为了让牲畜过冬而不得不提前准备饲草,费时、费钱,甚至有可能出现资源短缺的问题。面对如此困局,祁连县委书记钢夫指出,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亟待创新。通过借助周边资源,在生态保护的大背景前提下,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北面翻越祁连山,一片充满生机的河西走廊展如今眼前。这里低海拔的地理特征,丰富的秸秆饲草资源吸引了许多牧民的目光。针对这一点,祁连县的农牧户们开始热情参加“借牧”活动。通过转场,让牛羊获得足够的饲料,而甘肃农区的农民们在玉米丰收后也能合理处置秸秆,摆脱原本的困扰。
在推动“借牧”的过程中,祁连县的多个相关措施也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政策方面,地方政府与相邻县域签署框架协议,在场地租用、饲草料基地建设、机具购置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这种政策情绪激励了广大农牧民的创新热情与参与动力。
在机制建设上,政府构建了统一经营的模式,涵盖了养殖、防疫、出栏和销售等环节。这种一体化的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有效提升了整体效益。与此同时,祁连县还制定了农牧产业的养殖及产品营销售卖管理办法,从而逐步增强了市场的话语权,有效保障了农牧户的基本收益。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自从“借牧”推行以来,农牧户的单位收入普遍增加了2.04万元。这一 成就背后,已然有392户家庭去参加了,涉及的牛羊数量达到了7200头与15万只,极大提升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不仅如此,这种养殖新模式还赋予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绿色生产的全新活力。当前,祁连县已建设起5个有机畜牧业基地,有机牧场的认证面积占到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90.82%。这不仅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更提高了整体生态承载能力。
随着“借牧”进程的深化,未来的祁连县不仅期望在保护生态的蓝图上勾勒出更为雄伟的画卷,同时也希望能为实现农牧民的富裕生活而做出更大贡献。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创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让青山绿水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种种努力,正在推进着一个充满希望、充满了许多活力的乡村振兴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